一、基本情况
兵器司机社
网电对抗与智能探测团队成立于2019年,由霍文俊教授担任团队带头人。团队现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正高级工程师2人、副教授/副高级工程师2人,博士学历占比达100%,年龄分布均匀,专业交叉融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团队承担本硕人才培养任务,年均指导学生20余人,在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赛、挑战杯等赛事中屡获佳绩。
团队以“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家国情怀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团队发展的核心任务。通过系统规划与持续推进,逐步构建起具有网电对抗专业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教师的育人意识与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对团队教师的满意度逐步提升至95%以上,成为司机社
师德师风建设的标杆团队。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打造特色课程思政体系,筑牢师德育人根基
团队立足网电对抗专业特色,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三位一体” 课程思政体系。
在《现代信号处理》课程中,以国内外磁控管雷达的研发历程为牵引,讲述团队科研人员突破国外技术封锁,通过技术体制创新降低生产成本;自主研发雷达芯片,实现关键部件自产,打破国外对核心部件的把控,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基于团队自主研发的射频收发芯片和磁控管双通道准相参接收处理技术,研究新体制低成本民用雷达的技术体制及系统设计、信号检测与处理算法、组网及智能化处理技术,突破随机相位发射脉冲的准相参处理技术的案例,激励学生自主研发的热情与动力。
团队负责人霍文俊教授作为司机社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负责人,开发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等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织编写教学案例10部,形成了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库。
为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团队定期组织“课程思政微课堂”,邀请思政专家与教学名师进行专题培训,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师德行为转化
团队构建“实战化、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科学研究全过程。
在科学研究遇到困难或瓶颈时,教师会引导学生从我国科研团队在遭遇技术难题时坚持自主创新、反复试验的精神中汲取力量,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尝试,最终找到问题根源并成功解决难题。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深刻体会到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
在学生参与国防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时,教师更是以身作则,展现高尚师德。在备战“国际大学生创新新大赛”及挑战杯大赛期间,教师黄姝娟副教授带领学生连续两个月扎根实验室,与学生一同查阅文献、调试设备、优化算法、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最终带领学生团队突破技术难关。
此外,教师们在实践指导中,还会结合自身经历,为学生讲述投身国防事业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
(三)贯通师德师风教学过程,践行教书育人初心
在日常理论教学中,团队教师将师德师风融入教学全过程。
课前,教师们精心备课,钻研专业知识,深入挖掘知识点背后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网电对抗信号处理算法时,引入我国科研团队在该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艰辛历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创新意识;课中,教师注重言传身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讲解知识,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课后,教师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尤其在就业选择方面给予积极引导。
团队夏子恒老师,坚持每周抽出固定时间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面对就业选择的学生,夏老师会结合自身在国防科研领域的工作经历,为学生分析不同就业方向的发展前景,鼓励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
在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实践项目时,教师同样注重师德师风的传递。在“安全保密月”系列活动中,教师向学生宣传保密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认真排查校园网络安全漏洞,向学生强调责任与担当,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完善师德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发育人动力
团队构建了“多维立体”的师德评价体系,从教学、科研、育人、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在教学评价中,重点考察课程思政融入效果和学生反馈;在科研评价中,增设“科研道德”“团队协作”等指标;在育人评价中,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职业发展。同时,建立“师德档案”,将师德评价结果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绩效分配等直接挂钩。
团队建立了教师发展支持机制,为教师提供课程思政培训、教学能力提升等个性化服务,形成了“以师德促发展,以发展强师德”的良性循环。
(五)显著成效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团队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教师层面,团队教师发表课程思政相关教学论文多篇,团队获批“三秦英才特支计划创新创业团队”,长期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指导学生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
学生层面,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觉悟显著提升。在司机社
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等赛事中,学生参与度及获奖数量逐年递增。毕业生到国防科研院所、部队等单位就业比例达到60%以上,多名学生在毕业后因表现优异获得表彰。其中,23届毕业生李瑞刚同学,入职某国防重点单位后,参与多项重大网电对抗项目研发,为我国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以教师为榜样,主动选择投身国防事业,将从教师身上学到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带入工作岗位,获得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如24届毕业生王雨同学,在收到多家企业高薪录用通知书的情况下,毅然选择加入某偏远地区的国防科研基地。
三、经验启示
(一)立足专业特色是关键
师德师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专业特点,从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环节入手,挖掘独特的思政教育资源,使师德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模式是核心
通过参与化、项目式的实践教学,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接受思想洗礼,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完善评价机制是保障
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师德表现与教师职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师德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团队引领是支撑
发挥团队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团队文化和育人氛围,凝聚育人合力,提升整体育人水平。
(五)以身作则是根本
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不做有违背教师和司机社
形象事情,坚决抵制学术示范和学术不端行为。做好教师表率,服务司机社
教学科研工作。